济南市历下区善治公益发展中心    新闻—善治观点    【邻聚美好 睦邻故事】03 |甸柳五居:改变我们生活心态的是日常生活中亲历的小事

 

网络上有许多年轻人自述与邻居的恩怨情仇,却很少看到中老年人自述他们的邻里故事。怎样才能让那些不曾,甚至不能搭上新媒体快车的人们有自述故事的选择与机会,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访谈对象丨甸柳五居 杨淑梅

访谈人丨曹书丽、孟璐、付玉竹

编辑丨孟璐、韩树明

 

 

 

做邻居,能帮助到别人是很高兴的事情

 
 
 
 
 
 
 
 
 
 
 
 

 

“他听不见,我们社区有事的时候,我就用一些跟他学的手语,跟他比划。”照片里甸柳第五社区的杨淑梅老师正和邻居沟通社区网格员来意。或许这样的场景出现一次、两次、三次......并不会让图片里或图片外的人有丁点儿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把时间段拉到十年,我们就会有一种朦胧的意识,生活的确因此变了个样子,不过却依然无法说清楚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彼此的心态与生活。与生活改变带来的模糊感相对的是照片所带来的清晰感。这样一张普通的照片反倒是可以成为杨淑梅十年生活里的一部分缩影。

 

 

我和王老师原来都住在黑西路,拆迁后,大家一起搬到了甸柳第五社区,搬过来后我们成了对门,关系更近了。王老师是聋哑人,现在一个人独自居住,哥哥有时候会来看望,但因为距离比较远,没办法及时关照王老师的日常生活。一次意外遭遇了车祸,王老师打电话过来,我接到电话后立即赶过去。后来,我心想自己做的家常饭就多做一点,炒点菜就给他一小碗菜,包水饺就给他点水饺。有时候感冒了,他跟我说发烧了,也会给他找点常备药。我对王老师的照顾,是我力所能及,我能干到了,我就干,我心里也高兴。当然,有时候我有点感冒,他也会带点东西来看我,这就是人情吧。后来我们在楼道里扫楼梯,清除小广告,他看到了也会赶快出来一块帮着干,对我们笑,虽然没办法说话,但是笑起来挺好看。

 

 

做楼长,总会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2000年退休,不知不觉已经退休24年了。退休后在原楼长金老师的带动和影响下参加了一些社区活动,后来金老师年龄大了,社区重新推楼长,我就成为了楼长,帮着社区做一些入户登记、问卷调查、政策宣传等工作。一开始我去敲门,有的不给开门,有的不希望被打扰,挺难的。时间长了之后,大家基本都认识了,我报我是谁,大部分人都很配合。当楼长的初心是想能够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做一些事情,我也加入了社区微光志愿服务队,后来社区还给了很多荣誉,但就总觉得自己做的这些还不够好。

 

 

 

做邻居久了,能看到一些信任

 
 
 
 
 
 
 
 
 
 
 
 

 

“现在楼上有些老年人不往社区打电话,很多先打到我这里,找楼长。我们楼上一共81户居民,有10户左右是老年人,剩下的更多的是年轻人,我就想着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这些老年人,打个电话问问情况。”

 

因为信任杨老师,楼上楼下的居民都把电话存在了杨老师的手机里,她成了连接大家的重要纽带。有一次,楼上居民的下水道堵塞,水漫出房间,杨老师察觉到异常并迅速通知了相关居民,及时避免了更大的麻烦。居民们对她充满了信任,有人愿意将家中钥匙交给她保管。在他们外出时,一旦家里有急事,比如需要检查煤气,杨老师都能立刻帮忙解决。

 

新搬来的居民,往往还未安定,便会遇到杨老师亲切的打招呼,有些居民也会通过别人介绍主动找到杨老师。看到有新居民在装修,杨老师会送上问候“你是新房主吗?”“我是这栋楼的楼长,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告诉我。”这样温馨的介绍,让新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

 

杨老师让邻里邻居感受到了温暖,而社区也让杨老师感受到了支持的力量。她说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实际上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离不开社区书记的点滴鼓励:正是有了这样的合力,才让社区更加温暖、有人情味,并表示自己身体情况还能做,内心愿意做,还会继续做下去。

 

(从右往左数第四位为杨淑梅老师)

 

积极做楼长、积极帮助邻居的生活心态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点滴鼓励,改变我们生活心态的也同样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亲历的小事。

 

 

 

 
 

 

承接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为公益组织提供基础条件支持、能力建设等服务,支持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承接其他相关业务。

 

历下善治

TEL:0531-8238 9068

地址:黑虎泉北路187-7号历下创益园

新浪微博:@历下创益园

 

 

 

 

【邻聚美好 睦邻故事】03 |甸柳五居:改变我们生活心态的是日常生活中亲历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