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由山东省民政厅、济南市民政局、历下区民政局联合举办的第九个“中华慈善日”暨第四届“泉城论善”主题研讨活动在历下创益园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健刚、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黄春蕾等专家学者,以及历下区东关街道、千佛山街道、历园新村社区、文恒社区、和平新村社区等一线实践者,共同开启一场关于“社区慈善”的深度对话,交流社区慈善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共绘社区慈善创新发展美好蓝图。历下善治整理了论坛主旨演讲和经验分享的内容,带您共飨盛宴。
平台共建与资源共享
——探索民生兜底保障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路径
王增海
东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东关街道按照系统集成的改革思路,提出了“平台共建与资源共享”的理念,旨在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协同的工作平台,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居民之间的资源有效整合和共享,从而探索出一条民生兜底保障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新路径。

深化党建引领,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东关街道深化党建引领,积极推动各类救助资源、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部资源,如社区慈善基金、社区社会组织等,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同时,我们还注重引入专业机构和爱心企业社会资本,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强化平台建设,促进多元主体参与
东关街道重视平台建设,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借助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工站、街道未保站、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街道社区基金指导中心,打造集政策咨询、服务受理、项目孵化、资源整合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主体参与平台。这些平台成为连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的重要桥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服务。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为民生事业贡献力量。借助街道社工站平台,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老年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新型治理机制。

聚焦民生需求,实现精准帮扶救助
民生需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关街道创新帮扶模式,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问题,把兜牢民生保障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缓解群众生活困难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构建了“物质+服务”多维救助的困难群体帮扶网络。近两年,为高龄、独居、重残老年人、孤困儿童、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链接米面粮油、蔬菜等各类生活物资和康复治疗、理发、适老化改造、维修等各类便民服务,借助社工站平台,整合基金会慈善资源价值22万9千余元。
同时,我们还注重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实现困难群众信息的快速收集、及时反馈和有效处,构建主动发现机制,充分依托街道办、社区党组织、网格员、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基层工作力量,主动发现潜在救助对象和急难情形,畅通困难群众救助渠道,做到困难群众求助有办法、有回应、有实效,为辖区246户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建立困难群体“一户一档”服务档案,密切关注困难群体身体健康、心理情绪、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能力发展等各方面情况变化,做到及时有效精准救助。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社区互助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宣传平台,广泛宣传民生兜底保障和慈善帮扶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同时,我们还注重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和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和公益事业,营造社区互助良好氛围。
榜样的示范引领效果凸显,东关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也大力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加入慈善基金项目,孵化陪社区社会组织。截止目前,短短两年的时间已成立205家社区社会组织,8支社区基金全覆盖,累计募捐总量达39546元,孵化了包括长北社区基金“益养银龄‘食’光”老年人助餐等品牌项目,逐渐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规模化壮大、社区慈善基金规范化发展。



承接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为公益组织提供基础条件支持、能力建设等服务,支持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承接其他相关业务。
历下善治
TEL:0531-8238 9068
地址:黑虎泉北路187-7号历下创益园
新浪微博:@历下创益园